宁浩 荒诞往事|故事FM
上一次在电影院见到宁浩导演的身影,是在去年夏天。《我不是药神》,一场过场戏,他戴着条大金链子猛一拉开卷帘门,扭头收了徐峥的租金,然后扬长而去。两个镜头刷刷晃过,电影院里便有人认出了这张脸,「卧槽,宁浩!」
宁浩长了一张狡黠的脸,有点「猴相」,很好认。出于某种恶趣味,他时常喜欢把这张脸放进参与创作的电影里,演个几秒钟的地痞流氓。他的山西老乡贾樟柯也有类似的癖好,偏爱客串混混、黑道大哥,乃至嫖客。
为了这次的采访,我们在他的电影公司见到了宁浩本人。大约是累了,某些瞬间,录音机前那张狡黠的脸竟显得有些慈眉善目。可听他聊起年轻时横冲直撞的荒诞往事,你就会知道,他还是那个疯狂的坏猴子。
故事FM ❜ 第 174 期
/讲述者/ 宁浩 /主播/ @寇爱哲
/制作人/ @梁珂
/声音设计/ @故事FM彭寒
/BGM List/
01. StoryFM Main Theme - 彭寒(片头曲)
02. 老狼请吃鸡 - 吾酷(疯狂的石头)
03. Junkyard Resident - 彭寒 / Yangfan(和尚)
04. Welcome To The Show - 彭寒(被时代抛下的人)
05. Junkyard Resident - 彭寒 / Yangfan(和尚成功了)
06. Welcome To The Show - 彭寒(荒诞消失的时代)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QQ 音乐 / 豆瓣播客 / 懒人听书
—下面是记者的采访手记—
请配合上方音频食用
1. 山西往事
宁浩记忆里的太原是个绿化很少的城市,半个城区被工厂覆盖,灰蒙蒙的厂房和轰隆的工业声响构成了他少年时期对家乡的感官印象。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太原城不大。他十几岁,不爱读书,有时候骑着辆自行车,就能把全城给遛完。年轻人爱折腾,又恰好赶上最适合折腾的年代,课业早早被丢到了一边,淘碟、画画、搞乐队才是正经事。
从世纪末走过来的文艺中年多半有八十年代情结,但在宁浩的记忆里,那股狂欢式的文化热潮从北京涌入山西已经是九十年代的事了。对一个在华北平原长大的年轻男孩来说,他所亲历的是一场从无到有的信息爆炸——单调、灰暗的北方城市突然涌入了摇滚乐、当代艺术和好莱坞电影。他的世界被打开了。
「每天都很兴奋,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刺激到你——原来摇滚乐是这样的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好电影!这个也很好!那个也很好!——在兴奋之下,你对所有的东西都是憧憬的。」
无心课业的年轻人把前途归置到了美术课上。初中毕业,他考了个本地的艺术中专,所学的专业如今听起来充满年代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他们学的是「画电影海报」。
学校管得松,文艺青年如鱼得水。那四年,他住在学校,周末回家,大把大把的业余时间被交付给了闲书、乐队、电影和艺术展。
那是自由散漫、游手好闲的四年,也是让宁浩之所以成为宁浩的四年。
2. 出家人
对了,读中专的时候,宁浩认识了一位出家人。
那是个和尚,在他们学校的男生宿舍借住过一阵子。和尚很年轻,跟宿舍里的男生们关系不错。都是十几岁的人嘛,吃个饭,四处转转,总能打成一片。
有时候,碰上学校的人来查房,学生们还会想办法给和尚打个掩护。若是太平无事,和尚便窝在宿舍睡觉、看书,偶尔出去「化缘」,多半也是找些熟识的朋友。
他是宁浩认识的第一个出家人。说真的,对于「出家人」这个群体,包括你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恐怕是有所误解的。我们在概念上所知的「出家人」大多活在小说、话本和戏台上,而当宁浩第一次在世俗世界里结识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出家人」时,他在那位同龄人身上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冲突和统一。
■ 电影《香火》剧照
「我们小时候认识僧侣、和尚,都是在文艺作品里头,很少会近距离地跟他们打交道。和他熟悉起来以后,我发现他虽然很小就出家,但他其实有世俗化的一面。」
宁浩所说的「世俗化的一面」指的是,尽管和尚吃斋化缘,居无定所,在生活形态上与世俗有所区隔,但是,他在精神世界中的困扰和思索是与世俗世界相勾连的。
有一段时间,宁浩常常和和尚混在一起。聊起各自的困扰时,和尚是这么想的:他想要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做和尚?去太原,还是去大同?去了那些地方后,他又该怎样生存?
他甚至比学美术的宁浩抢先一步明确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他说,他想当一个寺庙的住持。
对十几岁的宁浩来说,从一位和尚口中听到这样的规划与思考是一件很妙的事。彼时的年轻人面对未来一片混沌,你问他要去向何方,他大约只能跟随着崔健的歌声,指向大海的方向。
3. 离家人
山西离北京不远。哪怕是在高速公路尚未通车的九十年代,一个太原小青年想去北京,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太原读书的时候,宁浩偶尔会往北京跑跑。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画册也很难买到,对一个美术生来说,想看艺术展,只能坐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去北京。
宁浩很喜欢北京。二十多年前,北京在外省青年眼中尚是一个闪着光的地方,有着独特的、生机勃勃的城市气质。宁浩的老北京记忆是从二环路的桥上取的景,视野中有一片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还有四合院上空的鸽子。
年轻人不知该去向何方,但在那个理想大于一切的年纪,他在精神世界里的全部探索已经隐隐将自己指引向了那个有鸽子、有胡同、有艺术展的城市。
1997 年,宁浩离开毕业分配的话剧团,带着两千多块钱,从太原漂到了北京。
4. 庙与地下室
北京的一切从地下室开始,八人间,175 元 / 月。
宁浩过得很拮据,但初到北京时,他心里有谱。他想继续考学,继续搞美术。
很快,命运就向他开了一个玩笑——体检时,他被查出色弱,学美术无望。而此时,摆在眼前更迫切的是生存问题。他没时间懊丧,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摄影,靠着美学上的童子功找到了一门生计。
接下来的几年都是如此。他学过影视制作,做过摄影记者,还拍过大量的 MV,「每天只想着怎么活下去,怎么吃饭,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几年后,他攒了点钱,决定暂时停下来,读个电影学院。
宁浩读电影学院的那几年,太原和尚也来过北京。和尚不是来北漂的,而是来化缘的。他想筹一笔钱,在山西修一座庙,自己去当住持。
和尚在北京的时候,宁浩偶尔会约他吃饭,想和他像从前一样,聊聊人生,聊聊佛法。每次吃饭,和尚都会像个包工头一样,给宁浩噼里啪啦算账,算自己筹到了多少钱,还差多少钱,这庙又该怎么修。
这幅场景好像回到了太原的学生宿舍,而两人的处境又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错位——同样为金钱奔忙,和尚想要的是一座庙,那宁浩想要的是什么呢?
很多年之后,当人们讨论宁浩导演的电影风格时,常常会说,他是一个擅长拍摄小人物故事的人。宁浩却说,他想要表现的,是落伍的人,被淘汰的人,被时代甩下去的人。
■ 电影《疯狂的石头》剧照
回到北漂的日子,那是宁浩最迷茫、最焦虑的一个时期。他总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追逐着某些东西,却仍会害怕,自己一不留神就会被奔流着的浪潮无情甩下。
他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时代,而年少时所学的技术放在这个背景下,就像是一个荒谬的隐喻——在大型打印机遍地皆是的年代,一个学「画海报」出身的人会不会是一个注定的「落伍者」?
于是他追赶着,追赶着,却越发意识到,焦虑是一种无解的情绪。也许吧,人所谓一种不稳定态,生而焦虑。而在一个加速发展的年代,这种情绪反应只会被感知得更加清晰。
「所以我就坐那儿了。我不想干了。我太累了。我只想去看看那些同样赶不上,同样坐在那儿的人。」
5. 一个杀戮为生的村子注定需要一座庙
和尚说,他的庙修好了,就在山西的一个村子里。宁浩决定去拜访他。
去山西前,宁浩写了一个剧本。他很喜欢和尚身上发生的那些故事,想把它拍成一部电影。
进了村子,宁浩才发现,这里的人都是以屠宰业为生的。村子每年会从内蒙古贩运过来大批的羊,在这里屠宰。杀一只,赚两块钱。
宁浩又去了和尚的寺庙。寺庙很大,和尚得偿夙愿。
宁浩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回到北京后,写完了剧本。后来,他把这个剧本拍成了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作《香火》。
6. 荒诞宇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香火》的主角是一个比宁浩后来大多数作品的主人公还要落伍的人。他是一个靠化缘、算命、甚至装神弄鬼,筹钱修佛像的和尚。
当我们审视宁浩后来拍摄的电影作品《绿草地》,乃至帮助他一炮而红的《疯狂的石头》,以及《疯狂的赛车》《无人区》时,会发现,他想要展现的人物都可以被看作是《香火》中那位和尚的「同路人」——「他既要面对信念的问题,也要面对生存的困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寻找平衡。」
十几年过去了,宁浩依然是焦虑的。而与此同时,他接受了焦虑的恒常性,接受了它的无解,转而用荒谬和喜感去作为解答。
他也接受了当下现实里那些荒诞的错位,接受了加速发展的时代所带来的冲突与不和谐,并试图找到它的美学价值,用电影记录下来。
■ 左至右、上至下依次为:《香火》《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剧照,以及《无人区》工作照
几年前,我从媒体上得知,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将由宁浩改编成电影。初听到这个消息时,和很多刘慈欣的读者一样,我是略有不解的——《乡村教师》并不是一篇适合被「直接」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而整个故事的气质与宁浩在当时那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之间似乎也有一些需要弥合的空间。
《乡村教师》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穷困的山村和一支庞大的外星舰队之间。在小说中,地球文明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一位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以十分戏剧性的方式实现了螳臂当车。
九年前,宁浩读到了这个故事。他觉得,这里面「藏着一些好东西」,但是,「又缺了一些东西」。于是,他拿下了这个故事,又准备了好些年。
《乡村教师》之所以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一部不太好改编的作品,其屏障在于,刘慈欣将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放置在了庞大的宇宙背景下,以四千字的短小文字折射出了极其宏大的世界观。
但事实上,「宏大的世界观」并不是宁浩被这部小说打动的部分。他所感兴趣的一以贯之,是故事里通过两个世界相碰撞所构建起的「荒诞感」。用宁浩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星球大战遇上孩子王」式的荒诞感。
在一个关于人类与外星文明相遇的故事中,他的创作视角并非仅仅是展现宇宙尺度的宏大,而是用荒诞的方式去展现人类世界在与异世界遭遇时,重建内部秩序的过程。
九年前宁浩看中了《乡村教师》里对比巨大的荒诞感,这也正与宁浩一直以来想要表述的主题不谋而合。九年后,宁浩也终于打磨出了,既属于宁式特有的荒诞喜剧又符合大刘作品主题的《疯狂的外星人》,纳入「疯狂系列」的宇宙。
■ 读完《乡村教师》的八年后,宁浩把这个故事中的荒诞色彩放大到了最疯狂的比例,拍成一部具有典型个人风格的「疯狂喜剧」。2 月 5 日,大年初一,你将会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疯狂的外星人》。
7. 坏猴子
我忘了问宁浩,那位山西村子里的和尚后来怎么样了。我只记得,他的坏猴子影业的门口摆了很多佛像。这或许只是巧合。
而在佛像的面前,迎来送往的除了媒体、同行和商人,还有一批批在风中全副武装的外卖员和快递小哥。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场景似乎也在映射着宁浩的观点——这个时代值得被记录的有趣之处,恰恰就在荒诞与错位之间。
* 本期头图 |《疯狂的外星人》
感谢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梁珂 运营 | 刘军
/往期故事/
「故事 FM」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蜻蜓 FM | QQ 音乐 | 豆瓣播客 | 懒人听书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